75章 捡漏(1 / 2)

回到82年 葡萄糖.QD 2345 字 2020-07-11

有种商店叫“信托商店”。旧社会的当铺和古董行都被公私合营了,里面的一些掌柜和伙计也都成了国营委托行的职员。在工资不高、物资匮乏、凭票供应的年代,人们购买力可想而知。逛不起百货大楼、西单商场时,信托商店就成了首选。

市里曾有过许多信托商店,例如西单、菜市口、天桥、西四、东四、北新桥、新街口等处。

信托商店跟以前的当铺差不多,大家可以拿东西寄卖,缴纳一定的手续费,卖不出去还能赎回来;或者商店直接买断,然后自己出售。价格非常便宜,因为有条规矩叫“旧不超新。”

人们把东西放到信托商店来卖的缘由五花八门

有手头紧的,想换俩现钱花花;有结婚的,想卖掉旧家具换套新的;也有搬家了,老物件没法处理的……

当然,有卖就有买的。那年月,逛信托商店也成了不少人的爱好,有时不为买,只为逛。有些眼尖的主儿,往往还能淘到“宝贝”。

最近王家老爷子,王良就迷上了逛信托店。从照相机、手表到服装、皮鞋、帽子、衣服等,最重要的是各种各式的家具、瓷器、铜器。

种类繁多,大多是旧货,而且不乏古董文物。

王良刚要进店,门口传来一阵声音。

“哎,户口本带了吗?要是没带,一会儿信托店不收砚台啊!”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道。

旁边矮胖的年轻人不耐烦道“带了带了,你都说了多少回了,我能不带吗?”

“我这不是不放心吗?”

“不是,你心里有谱吗?一会儿人家问起来怎么说啊?”

“放心吧,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吗?一会儿看我的!”

这俩年轻人注定要失望的,以前还有私下买卖古董的,自从破了四旧之后,好些人家里就一些的物件都被扔了,更别说花钱买了。

进了委托行的东西都卖不上价,更别说人家还要搞清楚东西的来龙去脉,因而俩人进去的时候,委托行里清清静静的,除了王良在看着几个破旧的家具,就是几个女营业员还在聊家常。

戴眼镜的年轻人直接找了个老头儿收货员“师傅,出件东西,您上眼瞧瞧。”

“小伙子你要出什么啊?”老头本来在看报纸,听了年轻人开场白,来了精神,这是个懂的。

“家里祖传的砚台,您瞧瞧!”

老头很小心地双手接过砚台,搁在桌子上,拿个放大镜仔仔细细瞧着。

过了小半天,老头就光瞧不开口,矮胖的年轻人忍不住道“嘿,砚台都让你瞧出花来了,收不收啊。”

“砚台是明朝崇祯五年的贡品,东西不错,我收了。可惜不是宋朝的,要是宋朝的洮河砚那就好了。”老头放下放大镜道。

俩年轻人喜出望外,委托行能收最好,他们实在找不到其他地方可以出手。

“您出个价吧。”戴眼镜的年轻人问道。

“明朝的东西存世太多,现在也没多少人要,卖不上价钱,五十我收了。”老头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。

王良盘算到,这是进贡的文房具,这老头价格给的不算是高,但是看行情,也不算是低。这个砚台清乾隆之前的,不能出关,卖不出价格。

戴眼镜的年轻人一把按住乐得直咧嘴的矮胖子,骂道“老爷子,真当我们是要饭的!您这打鼓儿的行当是祖传的吧?”

打鼓儿,就是拿个小鼓走街串巷收旧货。这行当也分三等,下等收破烂,中等收家伙什儿,上等则珠宝玉器,文玩古董。自打建国后,这个行业也就慢慢的就消失了。

“哟,年轻人知道打鼓儿的可不多,你从哪儿知道的?”老头惊奇道。

戴眼镜的年轻人调侃道“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开当铺的,要不怎么一见您就觉着亲呢,我爷爷